English

在聊中见真情

1999-03-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侯宇燕 我有话说

一群在美国土地上生活的中国孩子的父母——全美中文学校协会和美国中西部科技文化交流协会的成员们推出了《海外聊园——在美华人丛话》(北京出版社出版)。这些父母的文章与子女们的相比,少了几分“美国气”,多了一种全方位、多视角观察中美文化差异、社会变革及日常生活的味道。可以说,这是一部北美新移民生活历程的断片集。

这本只有17万字的书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从60年代风云诡谲的“文革”期间,一个普通大学生眼中的那场“革命”(《回忆“工宣队”进清华那一天》),到在美国奋斗的华人们进行经济投资的“秘笈”;从实现“美国梦”的辛劳(《美国盖房、买房记》)到评述华人参加总统大选,进而提出华人参与所在国主流社会政治活动,把握自己命运这一严肃主题,天南海北,信手拈来,语言又多犀利生动,往往令人有惊喜之感。

例如以下几句:“相当多旅美华人在学业、事业和生活等诸方面已完全融入当地主流社会,适应能力极强,但在关心社会政治方面却远较其他方面逊色。从最近亚美民意调查中心的报告看,受访华裔中有56%未登记为选民,即半数以上华裔自动放弃了这一珍贵的选举权”。(沈小平《浅谈华人与美国总统大选》)联想起印尼发生的华人受害惨剧,你会赞同作者的观点:“永远把自己当异乡客,只顾眼前蝇头小利,到头来吃大亏的还是自己。记住,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

书中有一辑是写回国见闻的,“十年一别故乡情,十年一觉美国梦。”“洋插队”的新移民们,去国十年再回眸看今日变化之祖国,感想也就更深,更真。“我们在一位朋友家吃了一顿冰冻水饺后,直叹美国的为什么这么差。……这些年来,中国的饮食得到空前发展,我们八四、八五年出国时,鱿鱼、海参都属上乘,如今早已是家常便菜了。而甲鱼、鳝鱼正在兴头上。”。(杨明发、李琼:《中国人聊中国人》)那么,是不是一切都已如人所愿了呢?另一位作者王立国则以一个探亲者的身份,从下飞机踏入国门,填入境表、验关查身份等写起,写到进入北京市区后对交通情况、服务态度、环境卫生的观察,非常客观地谈到了国内建设中存在的弊病与不足之处。

在工作之余,他们仍旧不忘对祖国古老文化的传承。在异国他乡奋斗,最能慰藉孤独心灵的只有同胞间的友情和家人的亲情。他们自发成立了现代中文学校,教授孩子们祖国的文化,创办了中文刊物《聊园》,还成立了美国中西部中国科技文化交流协会。在美的华人新移民们又面临另一个新问题:随着孩子一年年长大,父母与子女间的矛盾,就逐渐取代夫妻间的矛盾,而上升为家庭中的主要矛盾。何剑谈到了他们这代人与在美国出生的“黄香蕉”子女间在思想、观念、人生态度甚至语言上的代沟。许多留学生往往在创业之初将子女托付给家中的父母抚养,当自己的事业、生活步入正轨时,再将子女接到美国亲自养育。这种普遍的现象给我们的社会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接触过祖国文化的孩子们到达异国他乡后,会很快地融入当地的文化背景中去,甚至在几年内就基本忘掉甚至在心理上排斥祖国的语言。国外的学童教育与国内爷爷奶奶们所实行的传统教育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而环境熏染的影响又是那么巨大。对于这两个不可回避、相辅相成的问题,他们不仅“聊”了很多,而且在行动上做出了努力。《中国孩子在海外》,就是这种努力的结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